微信扫描

返回顶部
欢迎来到番禺区慈善会 登录 [免费注册]
已传递 0 份爱心 已捐款 0
关于我们
番禺区慈善会2012年工作总结

爱在番禺  幸福共享
谱写番禺慈善工作发展新篇章

  

第二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自2007年6月第二届理事会换届以来,我们按照二届一次理事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多方筹集善款,有效地开展了各类慈善公益活动。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会共筹募慈善款物折合人民币3.49亿元(含重大自然灾害、定向捐赠和“广东扶贫济困日暨广州慈善日”等专项捐款)。同时,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1,000至1,600万元不等的慈善资金,用于开展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助医扶残、慈善助学、公益援助等五大类慈善项目。6年来,共支出善款2.39亿元,受惠困难群众8.56万人次。总结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我们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绩:

一、筹募能力持续稳步提升

我会自2007年开始进入筹募额快速增长的阶段。我们通过不断创新筹募方式,筹募能力稳步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了三个“并重”。

(一)“新”与“旧”并重。将慈善资助项目做实、做强,赢得捐赠方的信任和持续支持,是我会近年来筹募额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与多家捐赠单位建立了长久、稳固的定向捐赠合作关系。六年来,我会共接收定向资金共1,800.31万元。新的合作伙伴和新的使用项目及冠名基金等日趋成熟、稳定,逐步形成了“以旧带新、新旧互促”的筹募模式。其中,敏捷集团、雅居乐集团、南雅集团、奥园集团等4家企业在我会设立冠名慈善基金,截至今年六月底,慈善冠名基金到账善款1,930万元。

(二)“大”与“小”并重。自第二届理事会以来,一次性向我会捐赠100万元以上的单位就有37家。在争取大额捐赠的同时,我会也开展经常性的小额募捐,充分调动各层面社会群众参与慈善公益的积极性。如近几年来开展的上街贴旗筹款活动以及在全区各社区和部分重点商业机构放置慈善募捐箱等,鼓励公众小额捐赠,为践行“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提供渠道。

(三)区外与区内并重。通过加强与区侨务和外事办、区台办、番禺海外联谊会等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区外筹募额稳步增长。其中捐赠额较大的有“陈瑞球家族福利及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美国LDS慈善协会”等区外慈善组织。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与区内义工组织等公益类团体的合作力度,共同开展全区的劝募活动。

二、对社保制度的补充作用更加凸显

六年来,我会围绕民生问题,以改善广大困难群众困境为基础,以提升困难群众自助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作用。

(一)扶贫济困。我会积极为城乡低保、五保户、特困老人等弱势群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各种形式的救助和扶持,除对他们以现金方式救助外还以实物形式进行资助。如2008年12月,我们开办了番禺区首家慈善捐助超市,为困难群众提供大米、食用油、衣被等生活必需品。此外,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今年1月起区慈善捐助超市顺利与区供销社的平价超市进行业务对接,为困难群众在选取物品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安老助孤。我会在关注孤儿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努力为孤儿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从2008年起,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都通过组织外出参观游玩、发放节日礼品或上门慰问等形式,对全区孤儿进行慰问,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另据统计,我区60周岁以上老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13.5%,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我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种敬老活动,如“番禺五羊电缆制造有限公司”已连续5年共捐资25.94万元,用于资助钟村街敬老慰问活动。

(三)助医扶残。针对民生问题中最为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慈善医疗救助工作,并将其作为日常的一项重点业务来抓。一是直接向身患疾病的困难群众进行医疗手术或药物购买提供救助资金;二是协助身患疾病的困难群众向省、市开展的专项医疗活动领取免费药物、医疗用品;三是组织相关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检查,如2008年开展的“健康妈妈”系列活动,全区共有1855名贫困家庭母亲参加了血液、妇科B超等6个项目的体检,费用全部由我会负责;四是关爱地贫、白血病儿童,共资助86人次,支出43万元;五是与其它单位联合开展专项医疗活动,如与区残联联合开展的“视觉第一·番禺光明行”贫困白内障患者康复治疗活动,与区妇联联合开展的“关爱母亲·健康安居同行”活动等。

(四)慈善助学。我会十分注重提升困难对象自主摆脱贫困的能力,安排充足的慈善资金用于助学项目。2007年,第一次理事会议通过,将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孤儿等就读初中以上的对象纳入慈善助学资助范围。2009年,经理事会通过增加“金秋助学”和“幸福女孩”助学,把就读初中以上的特困职工家庭子女以及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女和纯生二女户结扎家庭女孩也纳入到慈善助学。从2010年起,在普通慈善助学的基础上,向我区“持证”的贫困家庭高中住宿生另外发放住宿费补贴。今年,经理事会讨论通过,把全区困难家庭的在读小学生也纳入资助。慈善助学范围的不断扩大,充分体现了慈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

(五)公益援助。我会一直关注着我区的敬老、幼教、残疾人帮扶事业,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慈善资金用于公办敬老院、幼儿园以及镇街残疾人康复工疗站、老人活动中心等机构设备、设施的购置和硬件建设等。截至2013年6月底,我会共援助敬老院25所(含村办敬老院)、幼儿园38所、工疗站2个、老人活动中心3个。

此外,为表达对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关爱,结合番禺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安全星级管理工作,我们在今年初开展了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冬令营活动,为企业、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会还多次慰问计生特别扶助家庭(失独家庭、独生子女残疾家庭),给他们带去了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三、重大自然灾害援助成效显著

我会自成立至今,一直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着民间救援的重要作用。在每次的灾害发生后,都能积极响应立即开展劝募活动,参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工作。

在应对2008年春天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在搞好慈善筹募工作的同时,我们深入到区内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暖水袋、衣被、食品等物品送到他们手上。

在应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开展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行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一是迅速通过媒体发出劝募倡议,动员社会各界为灾区捐款捐物;二是联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开展现场募捐活动;三是协助区委、区政府对在我区务工的四川灾区人员进行慰问;四是协助区民政局向灾区直接发运救灾帐篷、棉被等物资。截至当年底,我会接收汶川地震捐款9,473.6万元,捐物25万件,捐款金额居广州市十区两市之首。

在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地震灾害后,我会积极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共组织和参与社会各类慈善募捐活动21场,收到社会各界群众捐款1,423万元。今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我会共接收抗震救灾捐款折合人民币559.47万元,而其中大部分捐款来自社会人士、企业和个人。

在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南部地区时,我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向台湾受灾地区伸出援手,向广州市台商协会番禺分会划拨30万元善款,用于支持灾区的救灾和援建工作。

四、慈善宣传工作开创新局面

增强人民群众的慈善意识,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我会近年来将慈善宣传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开展网络宣传。自2007年开通官方网站以来,我会不断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如今市民登陆后除可查阅慈善会简介、慈善新闻、相关法律法规,捐赠人、受助人名单外,还可查询专项募捐、财务公开等信息,进一步增强慈善资金的透明度。

(二)开展声像媒介宣传。通过与区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慈善之乡育硕果——番禺慈善文化成果巡礼》专题宣传片,在公共场所发布慈善广告,宣传“慈为爱,善为怀”的理念,将我区的慈善文化送到千家万户中去,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慈善意愿。

(三)开展“创文”慈善宣传。以我区的“创文”工作为契机,联同区文明办、团区委、洛浦街等单位,举办了“慈善进万家·共创文明城”活动启动仪式。同时,分别在全区各社区设置了慈善募捐箱,让广大社区居民认识慈善、践行慈善、宣传慈善。另外,我们深入到“创文”迎检的各个社区,开展了39场次的“慈善进社区”宣传活动,累计派发宣传单张2.5万册,发放慈善小礼品1.5万份。

(四)开展慈善主题活动。结合2012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暨广州慈善日”活动,我们编印了《慈善番禺十载情》画册、举办番禺讲坛慈善专场讲座,展示近年来我会在资金筹募、救助等各方面工作的成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和倡导慈善,增强了大家参与慈善、热心公益的观念。

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六年来,我会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公信力建设、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

(一)组织网络逐渐完善。我会积极推动镇街成立慈善会,并将逐步扩大到村(社区),最终形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上下联动的慈善组织网络。通过建立基层慈善组织,完善慈善组织网络,将有效动员和管理使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打造人心向善、充满归属感的幸福温馨社区。截至今年六月底,已有南村、大石、沙湾、洛浦等四个镇街先后成立慈善会。

(二)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分别制定了《秘书处办公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慈善捐助超市管理规定》、《冠名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同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对《资助办法》进行完善,对日常救助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各项工作实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

(三)信息公开逐步实现。一是规范资助程序,我会依据章程,制定《资助办法》和审批流程,并实施公示制度,明确、规范资助程序;二是信息公开透明,通过官方网站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公布捐款人和受助人名单、年报等信息,并提供慈善会联系方式;三是沟通合作共赢,我会在与企业、社团单位合作过程中,尊重捐助人意愿,并公开捐助信息,加强合作,接受社会监督。

(四)财务管理高效透明。从2010年5月起,我会全面启用慈善救助业务网上审批系统,系统的投入使用有效缩短了各级的审批时间,工作效率显著得到提高。对资产的管理,我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每年都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区审计部门从2010年起,每年都对我会开展的重大募捐活动各环节进行审计监督。

(五)队伍建设初见成效。我们注重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不断丰富慈善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还到慈善工作先进地区开展调研、学习,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领域,提高工作技能,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我会专职工作人员端正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热情、不断提升的工作能力,是高效有序做好慈善会工作的必要保障。

回顾过去,我会在发展本区慈善事业、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和在座各位理事、会员、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心帮助、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区慈善会第二届理事会向在座各位和所有关心支持我会工作的热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未来五年发展思路

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慈善会的工作并未达到社会的需求,我们希望在治理转型、筹募方式转变、项目执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对未来五年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坚持走“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自我约束”的发展之路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模式对于慈善事业有着深远影响。我会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确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区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强调独立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组织发展提出了“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要求,卢一先书记在中共番禺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推动慈善事业管理体制从政府公益向社会公益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探索、完善具有本地特色的慈善组织发展模式。

二、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组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慈善组织的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影响着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随着社会公民意识的增强、慈善理念的普及、国家法规制度的完善,人们对于慈善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自身建设的步伐。未来5年,我会要根据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慈善组织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队伍素质,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坚持“立足社会,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会要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服务工作为核心内容,不断关注、解决困难群众民生问题,为政府排忧,为群众解难,不断将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扶贫济困、见难相助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四、实行阳光慈善,提升社会公信力

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组织公开透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度,影响着组织的长远发展。我会近年来将财务和信息公开工作视为组织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们必须将社会公信力视为组织发展的生命线,全面实行阳光慈善。我会要在已有的公信力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力度,将我会建设成为本地区最值得信赖的慈善组织。

五、加强交流合作,搭建慈善共赢平台

番禺区慈善会一直发挥“全区性”和“公益性”的优势,积极争取港、澳、台等慈善组织在慈善资源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支持,并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益团体等建立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领域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将通过广泛的合作共同打造慈善平台,使慈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慈善效益逐步提高。

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慈善的理念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行善终将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让我们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我区的慈善事业,努力为我区的慈善事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环城西路77号 电话:020-34608222 传真:020-34607240
Copyright(C) 2015-2020 版权所有 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 粤ICP备15090348号 技术支持:睿驰科技 管理入口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1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