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返回顶部
欢迎来到番禺区慈善会 登录 [免费注册]
已传递 0 份爱心 已捐款 0
资讯中心
做好这五点,广州慈善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 《公益慈善蓝皮书》
日前,广州发布了《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经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考验,广州慈善事业发展呈现出多个方面的新态势,善城广州将推出系列文章,和关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读者们一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本期带来《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1)》总报告,重点对 “十三五” 时期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回顾,对 2020 年度广州慈善事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新发展阶段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任务与主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进一步促进广州慈善事业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77.jpg


一  “十三五”时期广州慈善事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广州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提出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打造慈善品牌、 弘扬慈善文化、 引导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为“十三五”广州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广州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将“推动慈善事业改革”作为促进广州民政事业发展创新的五项关键改革之一,进一步细化了各项支持措施。2017年,创建全国“慈善之城”被写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掀开了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崭新一页。2018年,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广州位居全国第二,慈善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系统梳理“十三五”时期广州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如下7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制度化保障:加强慈善制度建设,推进地方慈善立法 

作为慈善制度建设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进入法治慈善时代。随着慈善法相关配套规定的陆续出台,广州慈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十三五”期间,广州市人民政府分别于2016年9月和2020年8月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两份慈善领域重要政策文件。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对广州慈善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的颁布为标志,当前广州基本上形成了与 “慈善之城” 建设相适应的慈善事业制度体系,为“十四五”时期广州慈善事业改革创新再深化、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专业化发展:基金会和慈善信托数量稳步增长 

慈善组织是现代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慈善组织的数量和专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慈善发展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后,广州市、区两级登记和认定的慈善组织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广州慈善组织总数达到185家。其中,基金会这一组织形式有93家,占比50.3%,构成慈善组织的主体。基金会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源于广州在基金会登记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源于更多的企业 ( 家) 等捐赠人选择基金会这一形式开展更具可持续性、专业化的公益慈善活动。此外,作为一种新的慈善模式,在广州市民政局备案的慈善信托单数也逐年增加。为了促进慈善信托的发展,广州制定出台慈善信托备案管理指引,指导慈善信托业务的有效开展。截至2020年12月底,广州已备案慈善信托14单。

78.jpg
广州基金会年度新增数量

 (三)系统化培育:构筑慈善行业发展多层次支持体系 

慈善能力主要表现为政府管理能力、慈善组织服务能力、行业发展支持能力三个层面。首先,在政府管理能力层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规定,各级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慈善工作。在广州市机构改革中,广州市民政局的职责进行了调整,新设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负责拟定促进全市慈善事业发展政策和慈善信托、慈善组织及其活动的管理政策,慈善相关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其次,在慈善组织服务能力层面,以项目资助为重点,通过持续举办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广州市福彩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等活动,支持公益慈善项目的实施,提升慈善组织服务能力,打造慈善项目品牌。最后,在行业发展支持能力层面,主要围绕培育基地建设、慈善人才培养、行业组织发展三个方面构建广州慈善行业发展多层次支持体系。“十三五” 期间,广州建成45个培育发展基地,优先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形成市、区、镇街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网络。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养基地也落地广州,搭建慈善人才培养高端平台。此外,作为区域性慈善行业组织,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通过实施“善知学园”“益群计划”等项目,加强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广州慈善行业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支持体系更加完善。

79.png
广州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分布层级

 (四)融合化服务:拓展慈善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可及性 

“十三五”期间,面对日趋多样化、差异化的社会需求,广州积极整合服务资源,引导和推动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配合,拓展慈善服务覆盖面,不断增强服务的可及性和持续性。首先,在慈善救助领域,以“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的启动为标志,通过整合政府社会救助政策、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医院等多方资源和服务,推行“资金+服务”综合性救助模式。其次,在基层社区服务领域,推动“社工+慈善+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依托镇街社工服务站、社区慈善基金等平台载体,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企业等多方联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回应社区多元服务需求。最后,在专业慈善服务领域,广州市慈善会、番禺区慈善会等慈善组织探索募用分离机制,通过项目大赛、公益创投等方式,资助有专长的社会组织开展较为长期的社会服务项目,促进不同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

 (五)社会化募捐:搭建便捷高效的慈善捐赠平台,创新慈善募捐模式 

广州是国内最早开展公开募捐制度改革和公募权开放的地区。2012年5月1日就已实施的《广州市募捐条例》通过募捐许可制度的建立,将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事业单位扩大为募捐主体,这一改革举措曾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时至今日,社会化募捐在广州具有较为良好的实践基础。“十三五”时期广州在慈善募捐领域的发展特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开展慈善募捐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广州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共筹集款物26.55亿元。第二,主动适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搭建“广益联募”平台,并当选民政部指定的首批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之一。第三,创新慈善募捐模式,基于广州城市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广州市慈善会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及团体持续开展“益动善城”公益徒步活动“乐善骑行”“新春花市慈善行”等慈善活动,为广州市民搭建便捷的慈善参与和捐赠平台。第四,大力发展社区慈善基金,设立社区慈善捐赠站点,打造“家门口”的慈善平台,培育社区捐赠文化,广泛动员社区资源参与社区建设。

 (六)常态化激励:弘扬广府慈善文化和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现代慈善理念 

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价值基础和内在支撑。广州在“慈善之城”创建过程中,一直将“人人慈善为人人”作为核心慈善理念,旨在促进更多的个人、家庭和单位参与慈善、服务社会。因此,在慈善文化传播和慈善激励制度设计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导向。一方面,设计善城广州标识“善穗”和广州慈善吉祥物“珠珠”,生动展现快乐、友爱、向上的城市慈善形象。同时,系统推广慈善标志,设立慈善广场、慈善公园、慈善街道、慈善社区等慈善活动基地,鼓励商场、图书馆、连锁门店等设置慈善空间,让慈善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圈。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畅通志愿服务参与渠道和机制,深化“志愿之城”建设。在慈善激励表彰层面,除了持续发布广州慈善榜单外,从 2018 年开始,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妇女联合会共同开展寻找“慈善家庭”活动,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慈善有机结合,将慈善精神嵌入家庭文化之中,增强社会的慈善参与内在动力。

 (七)立体化监管:营造公开透明、诚信自律的慈善发展环境 

在推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广州将慈善公信力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除了依照慈善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慈善活动的行政监管外,非常注重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平台,公众可方便查询慈善组织的基础信息和年度报告,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监督体系的建设。作为慈善社会监督制度的一项创新,广州市慈善组
织社会监督委员会有效发挥第三方社会监督机构的职责功能,对慈善组织进行常态化监督,出具监督报告,支持慈善组织及时发现问题,实现规范运作。此外,从2017 年开始,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根据《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等相关规定,构建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价体系,持续发布广州慈善组织透明度年度排行榜,促进广州慈善组织持续改善和提升自身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

二  2020年度广州慈善事业发展态势分析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广州慈善行业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物资募集、社区志愿服务、特殊群体关爱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这一年,经历疫情的考验,广州慈善事业发展呈现一些新的态势。

 (一)慈善力量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能力逐步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关于做好社会组织疫情防控捐赠工作的通知》等多份政策文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广州慈善会系统、志愿服务组织、社工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投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2020年,以广州市慈善会为首的慈善组织快速响应,先后共有11家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起了15个公开募捐项目。其中,广州市慈善会发起的“新冠肺炎紧急驰援”募捐项目接受捐赠金额超过1.3亿元。各区慈善会也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慈善资源,积极支持湖北及广州当地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体现了广州慈善组织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此外,在2020年度,在广州市民政局新增3单慈善信托,信托目的均用于支持疫情防控,财产总规模为311.45万元。

与此同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在新冠疫情防控应急状态下,慈善组织缺乏信息共享和管理平台、物资储备和资源调度机制,导致运行效率低、信息披露不及时、捐赠款物处置迟缓、志愿服务统筹不够等情况。上述这些问题在广州慈善组织参与疫情防控过程中同样存在。因此,慈善力量与政府部门应急协调机制仍有待建立,为慈善组织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二)基金会数量增长较快,慈善组织的资源实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广州慈善组织总数达到185家。其中,性质为基金会的慈善组织有93家,占比50.3%。2020年度,在广州新注册成立的33家慈善组织中,基金会这一组织形式有26家,原始注册资金达5343万元。雪松控股、欧派家居、美赞臣等知名企业在广州先后发起成立企业基金会。此外,学校基金会的数量也在增加。广州市从化区流溪中学、广州市增城区实验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等在2020年也均发起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资源型慈善组织,基金会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增强了慈善行业潜在的资源实力,另一方面也成为企事业单位参与公益慈善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利于慈善行为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但是,在广州市当前已登记的基金会中,还没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在某些联合劝募活动中,基金会整体缺位,未能发挥资源平台功能,对社会资源的链接和动员不足。与此同时,面向其他慈善组织、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资助的基金会数量也相对较少,基金会在广州本土慈善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有限。因此,如何更好发挥基金会作为广州慈善组织重要主
体的优势,激发基金会发展活力,仍然是广州在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慈善捐赠数额大幅增长,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广州慈善力量 

受限于当前数据收集方法、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难题,还难以精确统计一个地区的年度慈善捐赠数据。在此情况下,以各地区每年发布的慈善捐赠榜单为分析对象,解析当地的慈善捐赠情况,对于观察和分析当地慈善捐赠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市慈善会发布的2020年度“广州慈善捐赠榜”显示,上榜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捐赠总额超过14亿元 。其中,捐赠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机构有25家,捐赠100万元以上的个人有6位。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同时也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一年,慈善捐赠数额的增长充分体现了广州企业、企业家、慈善组织和市民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之心。

广州慈善捐赠榜上榜企业、机构和个人历年捐赠总额

 (四)社区慈善发展支持体系逐步建立,地方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社区慈善一直是广州“慈善之城”建设的重点所在。2020年度,广州实施了更多切实的举措支持和促进社区慈善的发展。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活动,70个社区慈善项目共获得100万元资金资助。从受资助的社会组织类型来看,社工机构 (镇街社工站)、专业公益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是推进社区慈善项目实施的主体力量。此外,广州市志愿者协会继续开展“青苗计划”——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培育,2020年度评选出25个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予以小额资助,支持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打造。

社区慈善的发展有赖于基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广州市番禺区和从化区的相应实践走在广州各区前列。2020 年,广州市番禺区民政局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社区基金发展的指导意见 (试行)》。同时,番禺区慈善会通过公益创投项目资助开展“CPU计划”——社区慈善组织培力与人才培养项目,编写《社区慈善工作者手册(基础版)》,致力于为番禺区社区慈善行业培养专业人才,搭建学习网络,促进社区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广州市从化区是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从化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发起“探索乡村力量”——从化区乡建乡创微公益创投大赛,基于农村社区需求,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组织全面参与乡村振兴。

 (五)慈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慈善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2020年度,通过企业捐建方式建设广州市慈善大楼在国内曾引起广泛关注。按照初步规划设想,广州市慈善大楼将建成一个集体验、筹款、展示、孵化、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广州慈善地标。慈善大楼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广州对慈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由于慈善大楼采取捐建模式,当前国内可参考借鉴的经验较少,在未来项目建设具体推进过程中可能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挑战,但这一新的模式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示范效应。

广州慈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也有了新的突破。继2018年国内首个“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基地”落地广州之后,广州在2020年又成为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总结和传播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慈善改革创新经验,适应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培养慈善领军人才。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慈善领域的合作必然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研究建立粤港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合作。”在此背景下,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探索开发了“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组织数据库”,为大湾区慈善交流合作的推进提供信息支持。

三  新发展阶段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任务与主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慈善事业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这是党中央对慈善事业新的定位,为“十四五”时期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4年之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并公开发布了检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实施促进了慈善事业的稳步发展,慈善事业已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报告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慈善事业发展与社会财富量级、第三次分配的地位不相匹配,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效能还需进一步激发。

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准确把握慈善事业的新定位,如何有效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执法检查和慈善力量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直面短板,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也是在全国率先启动“慈善之城”创建的地区,已基本上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蓬勃向上的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格局。进入“十四五”,应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继续先行示范,打造慈善创新发展高地。有鉴于此,以下重点围绕新发展阶段广州慈善事业的发展任务与战略路径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广州慈善事业新的发展基础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广州城市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2020年,广州GDP突破2.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6%;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伴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慈善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制定颁布《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现代慈善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数量在2020年底达到185家,备案慈善信托14单,全市设立社区慈善基金超过400个,慈善主体更加丰富多元;广州全市在“志愿时”、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380万人,“志愿之城”建设深入推进;广州各镇街实现社工服务站全覆盖,持证社工数量2.4万余人。更加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人人参与的慈善文化氛围、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更加体系化的政策支持,这在以往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是不完全具备的。因此,广州慈善事业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二)广州慈善事业新的发展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2020年,广东省和广州市先后出台《广东省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广州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由此,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慈善事业新的发展主题。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指向,需要予以科学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

第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同时注重“量”和“质”的发展。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没有一定的数量增长和规模积累,难以谈到发展的质量。在越来越强调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数量指标。目前国内的慈善事业发展不充分,慈善组织数量少,社会捐赠总额占比低,慈善发展与城市地位和社会财富量级不匹配。就广州而言,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广州基金会数量达到104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数量有10家。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相比,广州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更加充分的发展是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第二,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加平衡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特别关注民间慈善组织发育不足的问题。例如,通过对广州慈善组织年末净资产和年度总收入两项指标的分析发现,在2020年度,两项指标位居前十位的慈善组织中,广州市、区慈善会占据绝对数量优势,慈善会系统年度收入在广州全部慈善组织收入总和中的占比超过80%,这从侧面反映出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发展
滞后。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基层社区慈善组织发育不足的问题。在已经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中,区级注册的仅占27%,其中在花都区、越秀区、海珠区、从化区、白云区注册的慈善组织均只有1家,区域慈善发展不平衡。因此,促进慈善的平衡、协调发展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有效能的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特别提出当前慈善效能不足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对慈善效能的关注体现在从单纯关注慈善捐赠总量和捐赠增长率,转为同步关注慈善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慈善服务的实际效益;从关注慈善主体的成长和发展,转为同步关注不同慈善主体之间、慈善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协作和联动,即特别关注慈善生态的建设;从关注慈善项目和活动的开展,转为同步关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持慈善力量常态化参与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情况。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慈善效能是实现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可持续的发展。对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更多集中于资源层面,只有建立在自主、多元资源基础上的慈善事业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快速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公众捐赠的发展,加之“99公益日”等活动的持续驱动,网络捐赠人次和数额稳步增长。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捐赠和企业家个人的大额捐赠也呈增长态势。对此,一方面需要关注网络捐赠平台的建设,开发更具参与性、体验感的公众捐赠模式,推动公众从一次性捐赠到持续捐赠的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关注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慈善信托等相关财税政策的变化,为企业、企业家捐赠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三)广州慈善事业新的发展任务 

新发展阶段的任务已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转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广州市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幸福广州品质更高,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此背景下,广州慈善事业的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求,找准新的定位,明确新的使命和任。第一,慈善事业应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中找准定位;第二,慈善事业应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中找准定位;第三,慈善事业应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找准定位;第四,慈善事业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中找准定位;第五,慈善事业应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找准定位。基于以上思考,在新发展阶段,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

1.聚焦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有利于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展的体制机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次分配作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次分配是相对于市场机制主导的初次分配和政府主导的再分配而言的,主要是指受道德力量驱动和向上向善的社会价值理念引导,并在捐赠税收优惠等法规政策的激励和促进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自主自愿原则,通过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扶弱济困,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的行为。其中,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是慈善财产和社会多元资源整合、管理和配置的重要主体,其发育程度、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地区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程度。因此,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完善有利于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慈善信托、社区慈善基金等新型多元慈善主体,促进慈善领域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融通,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聚焦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创新慈善服务模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州市2020年常住人口数量达1867.66万人,位居全省首位。与2010年相比,十年人口增长率达到47.05% ,年平均增长率3.93%。广州作为超大型城市,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呈双增长态势,需求的多样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广州在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健全超大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为社会力量的参与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其中,慈善作为一种自愿性共享机制,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一,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中发挥补充作用,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从物质资金救助转向“物质+服务”的发展型救助;第二,在养老、托育、残疾人康复、困境儿童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领域,兴办慈善服务机构和设施,创新慈善服务模式;第三,在教育、卫生健康、就业创业、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生态环保等领域,广州应充分借鉴国内已有慈善学校、科学探索奖励基金等实践经验,创新大额慈善捐赠与资金使用模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3.聚焦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培育社区慈善多元主体,助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广州将城市治理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特别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城市治理的重点和关键。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除了发挥慈善的社会服务功能外,还应特别注重慈善在促进社区成员参与和社区文化营造中的独特功能。因此,大力推动社区慈善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需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培育社区志愿服务团体、社区基金 (会)、社区慈善组织等社区慈善多元主体,为社区成员参与慈善提供便捷的载体和渠道;另一方面要科学总结“五社联动”等实践经验,优化社区慈善主体与社区其他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为社区慈善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制度化支持。此外,广州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紧密结合城市人口结构特点,非常注重拓展来穗人员参与社区治理渠道,促进来穗人员社会融合。有鉴于此,慈善力量如何在来穗人员融合行动长效机制建设中发挥作,也成为值得深入探索的一项新任务。

4.聚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成果,优化和创新帮扶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也特别强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在此背景下,广州市提出要当好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和表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首先应基于广州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经验和做法,搭建更加高效的资源和需求对接平台,为慈善组织持续深入参与贵州省东西部协作、新疆西藏对口支援、广东省内乡村振兴帮扶等提供有力支持。其次,由于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全面振兴,对慈善组织的专业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因此,应立足长远,着力构建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专业支持体系,优化和创新帮扶方式。最后,支持和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等新型乡村社会组织发展,构筑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

5.聚焦深化全域文明创建,提升慈善文化影响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深化全域文明创建成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慈善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应以提升慈善文化影响力为核心,把握如下四个重点方向:第一,继续加强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之城”;第二,挖掘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内涵,结合“迎春花市”“国际龙舟邀请赛”“广府庙会”等广州大型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营造新的慈善参与场景,多角度、全方位融入慈善元素;第三,发挥广州作为世界大都市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the Major Metropolises)主席城市作用,适时推动城市慈善创新等相关议题嵌入全球市长论坛、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等高端活动议程,以慈善为纽带,促进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第四,紧抓广州创建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建设世界体育名城的机遇,深入探索体育慈善发展模式,开发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慈善品牌项目及活动。

四  结语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四五”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化‘慈善之城’创建”,慈善在广州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和方向更加清晰。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将慈善作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特别提出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提高慈善公信力和透明度、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举措。这一文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展望“十四五”,广州慈善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奠定的良好基础上面临新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引领下,慈善的活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激发,“慈善之城”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也要直面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短板,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的约束条件也不断增加。为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以《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的实施为契机,更加坚持党对慈善事业的全面领导,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更大力度深化慈善体制改革,畅通社会参与慈善渠道,激发慈善组织活力,在第三次分配、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市域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全域文明建设等广州城市重大发展战略中贡献不可或缺的慈善力量,将广州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慈善创新发展高地。


来源:善城广州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环城西路77号 电话:020-34608222 传真:020-34607240
Copyright(C) 2015-2020 版权所有 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 粤ICP备15090348号 技术支持:睿驰科技 管理入口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1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