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返回顶部
欢迎来到番禺区慈善会 登录 [免费注册]
已传递 0 份爱心 已捐款 0
资讯中心
【番禺日报】陈燕居:寄养给我十个八个我都愿意

陈燕居:寄养给我十个八个我都愿意

时间: 2016-09-13 来源: 番禺日报

□本报记者  林  晓

在沙湾镇三善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里,4岁半的潘和娣与3岁多的潘和福各骑着一辆童车相互追逐绕圈圈。和福要冲向前的时候,作为姐姐的和娣会让着他。俩孩子玩得很欢,脸上都挂着笑。

爱心燃料卡计划

这本不是一对姐弟,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重度地中海贫血弃儿,原先收养在番禺区福利院里。去年11月,经番禺区慈善会对接,俩孩子结对来到了梁毅斌、陈燕居夫妇家,让他们享受完整的家庭关爱。

番禺区慈善会在2014年初策划区福利院地贫患儿家庭寄养项目及重症地贫患者医疗救助项目——爱心燃料卡计划,其中区福利院地贫患儿家庭寄养项目是为区福利院监护的地贫患儿创造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条件,对符合家庭寄养条件的家庭提供爱心资助。项目启动后不久,便与新造镇一户爱心家庭成功对接,落实了寄养事宜,先后寄养了一名地贫患儿和一名血友病患儿,并为他们提供了细致周到的照料与呵护。

爱心燃料卡计划是针对我区重度地中海贫血病患者而发起的一项专项医疗救助计划,符合条件的地贫患者到合作医疗机构就医,可享受1000元/月的免费输血或排铁治疗。

潘和娣与潘和福是第二对成功寄养的孩子。

也自他们2015年11月寄养起,区慈善会根据物价上涨情况提高了对寄养家庭的资助标准,由1420元/月提高至1590元/月,加上区福利院提供寄养儿童抚养费和寄养家庭代养费1850元/月,每个寄养家庭的每个孤儿会得到3440元/月的资助。

爱心家庭

两个寄养孩子的到来,缘于梁毅斌的姑姑。

梁毅斌的姑姑已年近七旬,一直未婚。她一直想收养个孩子。去年到番禺区福利院了解情况后,院方说她不符合收养条件:一是未婚,二是年龄偏大。她让梁毅斌去看看,正好获悉了区慈善会与区福利院合作开展的“爱心燃料卡计划”,两个孩子就这样进了他们家的门。

据区慈善会副秘书长张文超介绍,这两个患重度地贫的孩子都是被父母遗弃的,群众交给派出所时也不知他们叫什么名字。派出所移送到区福利院后,福利院统一给他们安姓“潘”——番禺的“番”音;“和”是福利院根据收养年份取的派号;“娣”一般是给女孩取的名,“福”是给男孩子取的名。

平时做木材生意、爱好书法的梁毅斌,给和娣另取名“诗雅”,昵称“诗诗”;给和福另取名“乐轩”,昵称“乐乐”。

陈燕居开始对地贫有些恐惧,在了解到地贫是遗传病而不是传染病后,顾虑消除了。夫妻俩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吃、住、用跟自己23岁的亲生儿子一样,没半点偏心。陈燕居专门在家照料孩子,白天带孩子去玩、去买菜,晚上跟两个孩子睡一间房;教孩子说广州话与普通话;每天煲汤,或猪骨汤、或鱼汤。孩子的鞋子有10多双,门口的鞋架上基本上都都是这两个孩子的鞋;衣服买100多元的,邻居问:“你们怎么买这么贵的衣服?”

没几个月,孩子的气色马上变好了,虽然还是偏瘦(现在和娣23斤、和福28斤),但皮肤变白,脸色和润,精神明显好转,话也多了。孩子叫梁毅斌“靓仔爹哋”,叫陈燕居“妈咪”,高兴的时候还会在陈燕居脸上亲一口,让陈燕居乐不可支。梁毅斌的儿子下班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这对小弟妹玩;梁毅斌的姑姑更是经常过来看望,带食物来给孩子们吃。梁毅斌说,孩子们给他们家带来了欢乐。

“寄养给我十个八个我都愿意。但他们(指区慈善会与区福利院)说不行,只能给两个。”陈燕居有点遗憾。她很喜欢孩子,在家带了20多年的孩子,除了带大自己的儿子,她还给在三善村打工的外来工带孩子,有四川的、有湖北的,她只收点午餐费。

在这里一天就让他们快乐一天

每个月,梁毅斌、陈燕居还要带着潘和福去番禺区中心医院输一次血及排铁,潘和娣是两个月一次。刚来时,潘和娣是20天去一次医院,随着营养慢慢均衡,减至1个月一次、2个月一次。

“患重度地贫的人一般生命不会太长。万一哪天孩子走了,你会怎么办?”我问梁毅斌。他说,他们了解过地贫,有思想准备。“但毕竟有了感情,不敢想以后的事,只希望他们在这里一天就让他们快乐一天。”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环城西路77号 电话:020-34608222 传真:020-34607240
Copyright(C) 2015-2020 版权所有 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 粤ICP备15090348号 技术支持:睿驰科技 管理入口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1534号